浙江的下葬仪式因地区和民族而异,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丧葬习俗:
汉族
• 候夜:当长辈病情加重时,子女都要守在床边,以尽子女最后孝心。
• 送终:当病人即将咽气时,家中无论大小,都必须聚集在病人的床前,眼看着病人咽气。
• 厝柩:旧时杭俗通行“厝柩”,就是将死者棺木停放一至三年后才下葬。
• 磕孝头:亲友灵前吊丧,孝子磕孝头,意为老人死亡,晚辈有罪,以磕头来向亲友谢罪。
• 批榜: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,男左女右。父亡,殃榜上书“故先考享年月日,寿终正寝”;母亡殃榜上书“故先妣,享年月日,寿终正寝”。
• 灵堂设置:在厅堂正中挂一幅能遮蔽尸床或灵柩的白色大帐幔,帐幔正中贴一个“奠”字;帐前摆放供桌,供桌上方供木质的亡灵牌位,至民国有了照相后,有的丧家开始另挂遗像,一直沿袭至今。供桌上摆放饭菜果品等供品,桌前陈列香筒、香炉等祭器,桌下放置烧纸钱的瓦盆。桌前地上放上草垫子,供孝子和来客拜祭。此外,还请来匠工做纸活,比如纸人纸马、童男童女、金斗银斗、仙鹤祥鹿等,排列于灵堂两侧。随着社会发展,此风俗也与时俱进,演变成用纸板模型的洋房、汽车、空调、冰箱等高档物件。
• 守灵与吊唁:灵堂是停尸、放柩,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。一般人家,都以厅堂作灵堂,而大户人家,会另搭高大宽敞的灵棚,以显示门庭不凡。
• 落棺:落棺时,孝子所赠的被褥垫放在底部,然后遗体入棺,再依次覆盖上女儿与其他亲戚送的被。除了亲生子女的被褥较大一些,其余的则很小很薄,象征性地以表心意。此外,还须在死者背部处,垫上七个铜钱,有钱人家则用银元,俗称“垫背钱”,意为其子女们日后就有钱花,不会受穷。同时,还会将死者生前喜好的一些物品陪葬,或烟斗,或茶具,或麻将等;如是文人,就离不开琴棋书画与文房四宝这类高雅物件。落棺时,锣鼓唢呐齐奏哀曲,所有的本家孝子孝女,都披麻戴孝,手擎一炷梵香,当亲人的遗体入棺后,便围着灵柩一边瞻仰亲人遗容,一边捶胸顿足,嚎啕大哭,其情景令人动容。
• 做道场:在守灵期间,大户人家一般都会请来道士、和尚念经三五日,乃至七日,俗称做道场或做佛事,为去世的亲人超度亡灵。普通人家,则请尼姑或民间虔诚的佛教女信徒,用拜忏的仪式来为亲人超度亡魂。
• 出殡:出殡这一天的丧葬礼仪,在整个丧事中最为隆重。在灵堂前置两张方形祭桌,桌上摆放满祭品,有猪头、鸡、鸭、鲜鱼、山笋、豆腐等菜肴不下数十碗。还有梨、桔子等水果,花生糖、芝麻糖等糖果,花生、瓜子等壳果,酥油饼、麻饼等粉果各摆五样,称为“五色果子”。在祭桌上首,另放一把高背椅,椅上披一件死者生前衣服,地上放一双鞋,象征死者端坐于此接受祭奠。丧礼一般由道士主持,首先由孝子拜祭。此时,孝子除了披麻戴孝外,还头戴用草绳编织的“三梁冠”,足穿草鞋,腰中系一根草绳。随着哀乐奏起,孝子束衣整冠,行三跪九拜大礼后,就由道士代为诵读祭文。接下去,便是本家族人,以及所有亲戚朋友,除长辈之外,以亲疏尊卑为顺序,一家一堂,本家先祭,外客后祭,年长者跪在前,晚辈跪在后,依次进行跪拜行礼。
• 路祭:丧礼结束,便由木工用钉子将棺盖封住。这时,灵堂里孝子孝女一边抚摸着棺材,减少亲人钉钉时的痛苦,一边哭声大起。抬棺者把灵柩移至道地或大门外的两条长凳上,在其两侧各绑上一根专门抬棺用的长木杠,在两根木杠的两头之间捆上绳索,再用一根短木杠拴在绳索中间,然后由四个人抬。如是有地位有财势的人家,棺木用的又是“柏树方”,那么就得八个人抬了,丧事也显得更有气派。在悲咽的唢呐声与齐鸣的鞭炮声中,抬棺者抬起灵柩缓缓上路,送葬的队伍紧紧相随。出殡时,还有一个仪式叫“路祭”,就是灵柩抬至村口,在路上放上祭桌,摆上祭品,再次祭奠死者亡灵。
• 做坟与“进坑”:坟茔是死者的居屋,故丧家对此都非常重视,择好墓地后,在做坟的当天一早,便准备一份祭礼,摆放于此,然后点上香烛,烧上纸钱祭祀,谓“开坑祭”。它主要是祈求管辖此山的山神爷,也称“土地菩萨”,这里要挖土筑墓,多有冒犯,请予宽恕,并望多多照应与保佑。祭后用锄头掘几下,以明示主家动土开山。做坟一般在出丧的头一天开始,都是请村邻及朋友义务相帮。墓穴多用砖头加蛎灰砌成,大小有一定尺度,顶部呈拱形。做坟的人很辛苦,材料都是挑上去的,山间小路,多弯曲不平,非常累人。所以,主家不敢有半点怠慢,中餐及点心都送到山上,且以好酒好菜款待。灵柩被放入墓穴里,称为“进坑”。在此前,要用芝麻秆烧于墓穴中,叫“暖坑”,意思是墓穴阴冷潮湿,用火取暖后,老人住进去就舒服了。而用芝麻秆为燃料,其寓意有二,一是其子孙后代,会像芝麻籽一样人丁兴旺;二是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,日子越过越好。
• 圆坟:死者葬后三天,其孝子要率全家大小到坟上添土、奠纸、举哀,俗称“圆坟”。之后,要围绕新坟哭绕三匝后归家。
浙东地区
• 备棺:人死后一二天,就开始备棺,俗话也叫“夹棺材”。富有人家,则提前为老人做好寿材。上等的棺木料为柏木,称为“柏树方”,不过,这只有有钱人家备得起。其次是杉木与松木。普通人家,棺材一般都是在老人死后临时做的,木料大都为松木,厚度也差一些。为了赶时间,木匠都是粗粗制作。为此民间就有用“夹毛棺材”的说法,来比喻干活毛燥的人。不过,这油漆不能省,福禄寿三字也一定得写。
• 选择墓地:同时,就是去山上选择墓地。它是人生最后的归宿,后辈子孙都会找一块福地让老人安息。一般人家都凭自己直觉,选择青山环抱,绿水缠绕,向阳、利水的山地即可。但有钱人家,必得请风水先生来勘测风水。据浙东地区的杭州墓地传统丧葬风俗记载,凡被称之为风水宝地,基本上都具备以下几个要素:一是后面靠山要高大,且山后有山,称之为复山。二是左右要有山脉缓坡向前延伸,成护卫状,就像一把端放着的太师椅,更似母亲伸展手臂的环抱。三是前方要有山,距离要远,山向要好,切忌中间豁开大缺口。四是墓地前有足够的空阔地,中间有水系环绕。
畲族
• 丧葬仪式:在畲族的丧葬仪式中,山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。当家中有人离世,村民会唱《引魂》与《哭娘》等丧仪山歌,颂扬的逝者生前事迹,追思祖宗恩德,祈愿逝者灵魂安息。特别的是,畲族女性在离世后,常用出嫁时穿着的嫁衣作为入殓的寿衣。这一习俗反映出畲族人对婚姻与家庭的重视。
• 祭祀日:每年农历三月初三,是畲族最为隆重的祭祀日。这一天,由整个村寨中最德高望重的法师主持盛大的祭祀仪式,通过一系列复杂仪式,整扫庙堂、陈设器皿、备办牲礼供品等,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与感激之情。法师设坛请神,操练五方兵马,造城墙、起火和架油锅等,这些看似神秘莫测的仪式,实则蕴含着畲族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和谐共生的理念。最终,通过这一系列仪式,为村寨祈福消灾,祷求全体村民安康延寿。
这些习俗体现了浙江各地区和民族对丧葬的重视和对亡者的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