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的下葬仪式因地区和民族而异,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丧葬习俗:
汉族
• 送终:病者为长辈,在临终弥留之际,家中所有儿孙要守候病榻前“送终”。逝后,即在其床前燃香点烛、化纸钱,并于床头点长明灯,放一把黑雨伞,给死者两手各置一饭团,意谓让死者安然上路到阴曹地府。
• 报丧:由儿子向舅父家报丧,报丧孝子要穿孝服、着草鞍,见到受报者要下跪,向对方泣诉丧者死期、死因、出殡日期后即离开,一刻不能停留。
• 入殓:由丧家长子拿新瓦堡率全家亲属到门前附近水溪或水塘取水,为死者淋浴、梳洗、更换衣服。衫裤件数为3-5件,多的放棺陪葬。穿的衣服不扣钮。一些山区习俗给死者嘴里放煎蛋,县北境则多以硬钱币置于口中。
• 出殡:村中不分姓氏,各户均派人参加送葬。葬前,一般请道士做道事,为死者亡魂超度。一些有钱人家更讲究,请道士“念经”、“哺斋”1-3天。死者女家亲戚前来吊唁,丧家主要成员要穿孝服、持孝棍齐出门外下跪相迎,待亲戚向各人背部按一下才起身。出殡时,密锣开通,道士吹牛角,其声凄婉。抬棺上山时,丧家男女披麻戴孝持孝棍悲哭相随送葬,沿途鸣炮、撒纸钱、谷壳,俗称“路钱”,以作幽冥之资。其余送葬人由主家备发给一白布条,男扎左臂,女扎额头,送到中途,就可返回,丧家亲属要直送到坟地,待安葬下土后才能返回。
• 安灵:主家办完安葬后,立灵堂于正屋厅堂,早晚上香,从立灵之日起,逢七日烧纸祭奠,“三七”和“五七”请道士做道事,满七七(四十九天)再请道士做道事,把灵堂的一切搬到门外焚烧,死者生前的用具和衣物,无用的焚烧,有用的则在化灵的“火焰”中抛过,谓之“过火河”。主家大小脱孝服、更新衣,女的换红头绳,并备红枣、饼食、果品,由道士将死者“灵魂”送入宗祠神位,谓之“祖宪”。至此,丧事完结。
广府地区
• “买水”仪式:先人入殓前为死者买水沐浴净身,称为“买水”,一般由死者的长子执行,如无子嗣,即由家族中的侄儿执行,若无子侄,可“买孝子”,出钱请人“买水”。买水一般在早上进行,孝子戴三果冠,披麻跣足,手执丧杖,捧瓦盆,在亲属和法师的引领下哭赴水滨,投一文钱“买水”。
• 出殡:出殡前先请风水先生择吉日,旧社会交通不便,外出子女回家奔丧路远,灵柩会在家中停留多日,择吉日上山,一般为单日,近代一般在先人死后次日出殡安葬。出殡时子孙亲属都要齐穿孝服,在灵堂大哭跪拜,由仵工把棺材轻轻移出,大喝一声“大吉大利”,谓之“移棺”,然后宣读“起柩文”,点燃香烛冥镪,棺材抬出叫“启灵”,亲友一律回避,然后将棺材抬到墓地。
• 解秽酒:先人安葬完毕,苦主家属要请前来拜祭先人及有来帮忙的亲友吃解秽酒,又叫“英雄饭”,一般不能超过九碗菜,俗称“九碗头”,菜式无严格要求,但一定要有一样菜是斋菜。
潮汕地区
• 设灵堂:逝者的家属会在家门口或适宜的地方搭建灵堂,以供亲友吊唁。灵堂常设有香炉、蜡烛和果品等祭品,并有亲属守候。
• 穿孝服:家属及亲朋会穿上特制的孝服,以示哀悼。孝服通常为白色,代表纯洁和悲哀。
• 请乐队吹响器:聘请乐队演奏哀乐,用音乐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,同时也让村民知晓丧事的发生。
• 行礼:亲朋好友依次向逝者行礼,表达最后的敬意。行礼顺序通常遵循家族中的尊卑长幼顺序。
客家族群
• 二次葬:在采取埋葬、火葬、风葬等方式后,对尸体作二次或以上的处理。人死后即棺殓土埋葬。待三五年后尸体腐烂后再择吉日,发开棺,检取骨殖,将骨头擦洗干净、晾干。再按照次序分头、颈、胸腰、下肢装入特制的陶瓮。俗称“金塔”。这种二次葬又称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捡骨葬。
这些习俗体现了广东各地区和民族对丧葬的重视和对亡者的尊重。